本栏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他迁都北京,通运河、修故宫,伐蒙古、开贵州,征越南、下西洋……
新系列开启,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 /栏目主理人/ 邵圣懿—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01 明代十六帝,朱棣排第一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人物,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为什么讲朱棣?两个机缘,一个是前一阵中国《永乐大典》,有两册在法国拍出了800多万欧元的天价,相当于6500万人民币。《永乐大典》就是永乐大帝朱棣时期修的书,这和他有直接的关系。另外一方面,7月17号,1402年的7月17号是朱棣在南京继位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的日子。所以这两个机缘咱们今天可以开始讲讲朱棣。
...其实朱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到今天在方方面面还在体现。紫禁城今年是落成600年,你要知道紫禁城故宫就是朱棣下令修筑的,包括北京今天是中国的首都、政治中心、北方的经济中心,这都跟朱棣他迁都北京的决定有很大的关系。
永乐大帝是“文治武功”,在明朝所有的皇帝当中——明代一共16个皇帝,如果你要给他们能干、贤明排一个座次的话,我觉得朱棣排前几名这是没有疑问的,甚至我认为就可以排第一,你说他是整个明朝最能干的皇帝,这应该也不为过。
...但咱们既然是第一次讲朱棣,我觉得首先还是得讲他牵绊一生的一个执念,那就是他TZ的合法性的问题,这就是咱们讲朱棣的一个切入点。
因为大家知道朱棣的皇位他是篡来的,他不是一个天生的皇帝,他是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篡来的皇位。但因为他是CUANNI成功,所以其实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的三纲五常,因为三纲五常当中讲叫“君为臣纲”,本身就是违背了儒家礼教的一件事情。
对于朱棣来说,他从起兵造反开始,到他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统治者之后,他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这种行为去合法化、合理化,另外给它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头,美化自己。因为中国所有的君主都还是希望自己在死后变成一个贤明君主,能够被人写进史书,用非常漂亮的方式。所以朱棣他这辈子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他“统治合法性”这个角度出发去做的。
02 为何造反能成功?都是朱元璋挖的坑
今天咱们先讲的是永乐大帝的前半生,就是他为什么选择起兵造反?先说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家纵观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统治时期,能够以一个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对抗中央集权的政府,最终成功入继大统成为皇帝,朱棣应该说是独一份。
为什么是独一份?因为造反这个事儿,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干的人不多,成功的那就更少了。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极低的事儿,成功的几率特别小,而且一旦失败,那就是掉脑袋甚至诛九族的事。
... 朱棣画像朱棣为什么会冒着风险下决心做这种事,而且最后还成功了。我觉得这事要从两方面来讲原因,这出大戏就像一个戏剧、像一个电影一样,他光有主角是演不成的,还得有配角——主角和配角完美配合,才能把这个戏朝着剧本设定的方向去前行。这个主角当然就是朱棣了,他是一个自带主角光环的人,非常有能力,文治武功、军事才能出众,这一会咱们再讲;这个配角就是被他篡位的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软弱无能书生气,导致了朱棣最终能够一步一步把他篡位的这个白日梦变成了现实。
... 朱允炆画像同时既然咱们用戏剧来打比方了,一出大戏除了演员之外,你得有一个好的编剧、好的导演推动情节往前进,设定这个故事的走向。这出篡位大戏当中谁是编剧呢?我觉得当之无愧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实也就是朱棣他爹、朱允炆的亲爷爷。
朱元璋这个人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哪怕是武侠小说、电视剧应该都看过,他是元末的农民起义的领袖,推翻了蒙古人统治,创建明朝。那朱元璋本身是草根出身,农民嘛,他自己讲叫“淮右布衣”——“淮右”就是淮西,江淮一带的西部,他是凤阳人;“布衣”就是一介草莽。
他作为这样的一个打天下成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最后登基成为皇帝,他当然希望自己老朱家的基业——明朝能够千秋万代,国祚延续下去。所以他做了很多事情、很多的安排、很多的政策都是希望能够帮助朱家维持住统治,但是很多事的想法是比较理想主义的,等实现起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会挖坑,朱元璋同志就挖了不少的坑。
...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咱们还是回到刚才讲的这出大戏的主角和配角——朱棣和朱允炆身上来说。首先说主角朱棣,他自己当然是很优秀的有主角光环的一个人了,但是更重要的你要ZF成功,你的前提条件是手里得有兵。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兵你拿什么ZF呢?
朱棣手里的兵哪来的?说到底就是朱元璋给他的,为什么他会有军权?因为他是明朝的藩王。就是朱元璋在自己统治时期洪武年间,把自己儿子都分到了京外各个地方去做藩王,给他们军权,导致了朱棣这样的藩王手里是有军队的。
...但是各位注意了,这地方武装一旦创建起来,这藩王手里有了军权之后,就难免会对中央集权造成挑战。中国历朝历代这样的前车之鉴太多了,从晋朝的“八王之乱”到唐代的“藩镇割据”,明之后到清“三藩之乱”还是这样,所以历代君主对于这样的封藩的事情都特别小心。
03 开国功臣都被砍,儿子封藩守江山
大家可能马上要问了,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号称自己想得很周全,为子子孙孙考虑到了,那你在设立这些政策的时候,再让这些子孙去就任藩王的时候,就没想到他们对中央集权会形成挑战吗?你怎么会给自己挖了这么大的一个坑呢?我想朱元璋一定会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还是做出了封藩的决定,和明朝初期的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他可能是一个无奈之举,或者叫自己的一个权衡之后的选择。
当时明朝的现实状况是外部条件来讲,蒙古人还不断的在北方边境和明朝有摩擦和冲突。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形成这个叫北元ZQ,被打到北边去了,仍然在不断的骚扰。而内部一个王朝刚刚创建,民心初定,统治根基还不稳,而且各地还零星的有农民起义,所以首先稳固住基本盘是朱元璋考虑的一件事情。
他其实有一个非常现成的方案和选择在手里,那就是用这些跟着他打江山的兄弟们,这些在农民起义当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这些所谓的明朝的开国元勋们,你把兵分给他们,让他们去北边抵抗蒙古人进攻,在内部稳固住你的疆土,这不就现成的条件吗?
...但是不巧,朱元璋又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人,在创建明朝他自己登基称帝之后,他开始怀疑一块打江山、一块成长起来这些兄弟们,其实主要还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淮西军事贵族们,怕他们对自己、对朱家形成挑战和威胁。
当然另外一方面这些所谓的开国元勋自己也不长脸,也出了几个事儿,导致朱元璋对他们逐渐失去了信任,比如着名的“明初四大案”,包括蓝玉案、胡惟庸案等等,这个就不详细展开讲了。那最终导致结果就是朱元璋决定展开清洗,大开杀戒,杀掉了很多开国的功臣。
...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你需要用人,尤其需要带兵打仗的时候,谁来呢?开国功臣都被你杀掉了,老朱环顾四周发现,不如老朱家的儿子们来吧。赶上朱元璋也特别能生,生了26个儿子,于是他决定让这二十多个儿子封到不同的藩地去就藩,变成藩王,给他们一定的军权。对内可以稳固住当地的统治,对外尤其北部边境可以抵御蒙古人的入侵。于是在朱元璋时期就定下了这样各个王子分封藩王到各地就藩这样的一个政策。
... 明朝王爷封藩图,燕王朱棣就藩北平04 削藩未成太子薨,太孙登基埋祸根
朱元璋当然也不傻,他也会考虑到如果某个王子、某个藩王有异心,要对太子或者未来的皇帝形成挑战怎么办?所以他自认为很聪明,自以为是的设置了很多门槛,他认为就高枕无忧了。
比如说首先就是限制各个藩王的军事力量的规模,军队规模不超过19,000人,避免军队数量过大,能够对抗中央;第二个就是各个藩王在各地有一定的军事权力,但是没有行政权力,朝廷仍然派出官员去管理这个地方的政务,避免你藩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那就真的变成藩镇割据了;另外各个藩王之间不得随意走动,这是避免你们几个人串联起来联合谋逆;此外藩王不得随意进京,避免你们带着军队到京师来闹事;还有一些像削减藩王的俸禄等等。朱元璋觉得把这些门槛都设置好了之后,已经设置了安全阀,就避免了藩王闹事的可能性。
...作为朱元璋来讲,他觉得自己的方案是一个完美方案,而且在他心里叫“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当然知道藩镇割据的危害,但是相比这些开国功臣带来的功高震主的挑战,他仍然愿意相信我分封这些藩王,让朱家的子子孙孙去统治各个领地,要比我用这些开国功臣来的放心的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大明王朝创建初期,江山还不完全稳固的情况底下,朱元璋让自己朱家的宗亲子孙去各个地方就藩任藩王,其实是他希望加强自己中央集权统治,能够稳住基本盘的一种现实的考虑。当然也不排除他想得更远,就是未来当大明江山稳固住了,官僚体系创建起来了,源源不断的有人才产出能够管理运转国家的时候,或许他有自己的计划,就是下一步逐步的去限制甚至削减这些藩王的权利。
...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削藩这件事一定要缓和温柔的进行,事缓则圆。一旦太快,走得太猛,那就会激化矛盾。要“温水煮青蛙”,给这些藩王足够的好处和时间,慢慢地削减他们的权力,历史上有这样成功的先例。
朱元璋自己是不是这么想了,咱们就不得而知了,历史也没法假设,但是不巧的是朱元璋想好的接班人出现了意外,就是他太子朱标死在了他的前面。于是朱元璋给自己挖了又一个坑,他决定传位给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是自己的皇太孙。
... 朱允炆画像朱允炆年纪非常小,在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登基的时候只有21岁,叫“主少国疑”。他面临的局面,就是他那些强大的,ZZ经验、军事经验都丰富的叔叔伯伯们手握兵权,各个藩王强敌环伺。于是年轻的朱允炆登基时候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削藩,但是由于过于年轻,ZZ手腕非常的幼稚,再加上用人不当,他在削藩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和他这些叔叔伯伯们形成了极大的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他的叔叔朱棣起兵造反,成了他的掘墓人。这个咱们后边接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