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徒应该过“端午节”吗?

律法上记着,主说,我要用外邦人的舌头,和外邦人的嘴唇,向这百姓说话。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不听从我。【林前14:21】

再一次的,我还是要用那些不认识上帝,但将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著名学者,来告诉基督徒们,端午节的根源和属灵意义。

因为从蛇的根,必生出毒蛇。它所生的,是火焰的飞龙。【赛14:29】

以下我先将重点摘录后,再将全文放在最后。主要使用“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以及“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这两篇文章,另加上一个端午节座谈会的些许内容。其作者分别是:

(1)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作者:叶春生,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2)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作者:高丙中,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端午节的属灵根源

一、从别称看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医节、菖蒲节、浴兰节、健身节、人节、女儿节、夏月节、粽子节、解棕节、龙船节、游龙节、诗人节、图腾祭、山神祭、端午祭、车轮节等称谓,不下20个之多,林林总总,都有其深厚的内涵。

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我国的端午节,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有之,他在《端午考》中举出6个事例,说明端午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族团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是龙子龙孙们为强化自己和图腾的关系,藉以获得图腾认同与保护的一种活动,包括断发纹身,划龙船,投粽子于江献给图腾等,这便是最古老的端午节的本义。:闻一多,1997:145)

二、中国:从祭龙、祭屈原到娱乐竞技

据闻一多先生考究,中国的端午节远古时候已有,那是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节日。其主要活动除拜祭龙神外,就是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竞渡,子民们还在自己的身上纹绘龙形,以得到祖宗的认同和庇佑;同时将各种食物用树叶包裹后投入水中,给蛟龙食用。

另一项主要习俗就是吃粽子。其实,关于吃粽子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有,那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时候,将食物用叶子包裹扔到水里喂蛟龙,祈求图腾神的保护。

这些风俗五花八门,集中到一点,首先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从图腾崇拜到宗族崇拜再到先贤崇拜这根红线。开始祭龙神,是借传说中的龙能兴风作雨,令五谷丰登的理念表达“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的意向,后来悼念屈原也好,悼念越王勾践也好,伍子胥、介子推也好,不过是对宗族领袖和贤人的崇敬,实际就是一种爱国爱乡的情怀,所以才有这么深远的积淀。

三、端午文化的透视

综观各国端午风俗,其最原始的动因,莫不与驱灾、祈福纳彩相关,因为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选择这个日子本身涵义已非常明显。

端午既起源于驱灾祈福,于是它的主要活动便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祭江、祭龙、祭河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屈原、祭伍子胥等等,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挂菖蒲、插艾草、插枫树枝、插柳枝、用菖蒲水洗头洗澡、到河里洗龙舟身、喝雄黄酒、洒雄黄酒、洒石灰水、挂艾狗、黄猴、吊香包等,也是从驱邪、防病、健身出发的。

因此,民间节日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从开始单一祭祀、纪念、庆丰、娱乐、竞技向综合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在欢庆之余,往往忘却了它的原始初衷,(1)

“祭龙说”由闻一多先生在1947年的“端午考”一文中作了申说。闻先生认为,一方面,端午节日的活动项目与龙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端午习俗最初广泛流行的区域是吴越,这里恰是古代信奉龙图腾的地方。因此,这个节日发祥于古代吴越民族,是祭祀龙图腾的日子。简言之,端午节是一个龙的节日:①“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或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夏至也曾经被作为节来过,后来只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在这个季节,洪水频繁,于是有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蚊虫、疾病容易侵害人体,于是有法术的和中医药的方法被运用。为了适应这一至关重要的季节转化,人民创造性地把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和技术(既包括上古巫教和后世道教符箓厌胜之术,也包括科学的天文历法和中医药的知识)都调动起来,形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2)

端午节习俗的属灵意义

1.图腾崇拜、偶像崇拜

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

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竞渡那天,各乡都有请菩萨看龙船的举动,礼节很是隆重,由乡中的耆老们联袂到庙里向菩萨拜请后,便由少壮的子弟,把菩萨扛下船去,各耆老也坐船随着,待各乡的龙船齐集后,便来开始竞赛了”。

在粤东客家地区,还有“三山国王游龙船”一俗。所谓“三山国王”,即红脸铁匠神、黑脸农夫神和白脸教书先生神。五月初四日,人们便把这三尊神像抬进祠堂,烧香礼拜,唱龙船歌,至初五日午时,把神像抬上龙船,罗伞彩旗,鼓乐相伴,游乡游河,至下游码头上岸,送神回宫。(汪玢玲,1999:74)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邪压境,祈求太平。

当然,在这个节日里,还有很多祭拜瘟神的活动。瘟神有两种。第一种是能够控制瘟疫的神。例如,1949年以前,河北定县有一座瘟司庙,其中供奉了五位瘟神。据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瘟司庙记》说,这五位瘟神的前身是五位擅长医治瘟疫的游方郎中,死后被人们尊奉为神。人们通过祭祀这五位瘟神,祈求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健康。由于这五位瘟神原本是医生,崇拜他们,实际上是崇拜医学。第二种瘟神则是瘟疫的化身,全国大多数的瘟神都属于这一类。对待这样的恶神,人们的态度是坚决驱逐,有些地区把瘟神像装上草船(或纸船)抛入河水之后,还要放一把大火,彻底烧掉。表达的是人们对瘟疫的切齿痛恨.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

2.从阴阳五行、模拟巫术思想、神龙信仰观念而来

端午习俗的若干要素来自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神龙信仰和法术观念,它们在这个节日中出现,表现了人们通过节日活动禳灾祛疫的意图。这其实是传统节日趋吉避凶的总主题的若干表现形式。(2)

刘晓峰:我来解释一下吧。端午节的节俗与古人对自然的阴阳二气循环的认识有重要联系。《礼记·月令》怎么说五月呢?——“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五月阳迫于上,阴动于下,是一年阴阳转换的重要转折点。那么,我们的先祖没有仅仅停留于应当顺应阴阳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还期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调理阴阳。

按照古人的思路,正月与冬春交替相关,为除旧布新之时,端午与夏至有关,是阴阳变化极为激烈的时期,在这样两个阴阳转化新旧更替的特殊时间,通过对天地阴阳之气相争进行模仿,会促进阴阳之交,进而达到促进人类和万物的繁殖,达到人畜与稼禾兴旺的目的。在端午节俗中,有一类依照模拟巫术的法则衍生出来的以“斗”、“争”为核心的民俗,如闺中少女的“斗百草”,端午前后举行的拔河活动、骑射比赛、龙舟比赛、日本端午的相扑,今天中国辽宁尚有遗存的“石战”,实际上都属于这一类。

不過,話說回來,上述這些節俗現象背後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想通過人為的努力,促進自然的陰陽相交,它反映了古人追求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軌跡。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3.行使道教巫术驱灾辟邪、祈福纳彩

在这个季节,洪水频繁,于是有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蚊虫、疾病容易侵害人体,于是有法术的和中医药的方法被运用。为了适应这一至关重要的季节转化,人民创造性地把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和技术(既包括上古巫教和后世道教符箓厌胜之术,也包括科学的天文历法和中医药的知识)都调动起来,形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其一,广泛采用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到,“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苏辙《学士院端五贴子·皇太妃阁》诗之三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彩丝系虎》也谈到艾虎:“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辟邪;艾叶也可驱邪,多扎成虎形,或剪彩绸作虎形,上粘艾叶,称为艾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

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它的形制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①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注:太平御览是道教“名著”)

其三,用符图驱邪。《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宋代及以后大行“天师符”。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叫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午贴在门楣上辟邪。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习俗,除了沿袭北宋情形,还流行符图,“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

《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北京此俗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1929年的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

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其五,吃粽子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2)

综观各国端午风俗,其最原始的动因,莫不与驱灾辟邪、祈福纳彩相关,因为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选择这个日子本身涵义已非常明显。

端午既起源于驱灾祈福,于是它的主要活动便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祭江、祭龙、祭河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屈原、祭伍子胥等等,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挂菖蒲、插艾草、插枫树枝、插柳枝、用菖蒲水洗头洗澡、到河里洗龙舟身、喝雄黄酒、洒雄黄酒、洒石灰水、挂艾狗、黄猴、吊香包等,也是从驱邪、防病、健身出发的。

“菖蒲节”、“浴兰节”、“天医节”的别称,均与中医中药相关。古人认为,五月是个多灾多难的月份,“重五”更是个犯忌的日子,古时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被父母抛弃,视为不祥之物。乃因仲夏来临,害虫猖獗,容易招惹疾病,人们便饮菖蒲酒、雄黄酒以解毒,又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旁,以禳不祥”。(《荆楚岁时记》)也有用菖蒲水、兰草汤沐浴的。“天医节”之称,与上述以中草药防病治病有关,据说端午日采摘的中草药药效特别好。湘中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药。”是日民间多采菖蒲、艾叶、苦丁茶、葛藤、兰草等,煮水沐浴或晒干入药,或以雄黄酒杀虫辟邪等,天助人愿,故称“天医节”。

划龙船可能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送瘟神的一种仪式,投粽于江意在慰劳水里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把龙船弄翻,有一定的宗教祈祷的含义。(钟敬文,1983)“据佛典记述,吃粽子可祛除病疫。”(贾蕙萱,1987)

除此之外,较普遍的节俗还有挂菖蒲,焚艾叶,采百草为药,喝雄黄酒,洒雄黄酒等,都是为了防病驱邪。很多地方还有令儿童穿着印有“五毒”图案的衣服出来“赏午”的习惯,据说蛇、蜈蚣、蜘蛛、蟾蜍、壁虎等“五毒”虫害,端午之日都要“躲午”。把它们暴晒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现出原形,可以少害些人。苏北一带儿童端午要挂“百索儿”,以红丝线串铜钱或长命锁,挂在胸前,以祈福寿。女孩子则以自制的香包相赠,互相媲美。

从防病治病到健身强体,划龙舟当然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尽管它是从原始的汀江祭祀驱逐瘟疫演化出来的。(1)

4.借偶像、巫术、法术的力量捆绑、巩固人际关系

近世的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说:“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例如,陕西一些地方把端阳节也叫女娃节、女儿节。每到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一定的端阳礼,俗称“送裹肚儿”,礼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凉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能力。③

结论:

所有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都与偶像崇拜和行使巫术以祈福、辟邪、禳灾,进而娱乐偶像,顺便自娱有关,其中以端午节为最。有心人已经强烈意识到“民粹”可以加强人民民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人际社交….….带来“和谐”的好处,故而可以看见各地z /-府、民间、学术界无所不用其极的大力推动各种迷信活动。而本来就有“以佛压主”的政策在暗中进行,配合这些中国五千年偶像崇拜、巫术文化的迅速“复兴”,更是锦上添花、火上加油,热火朝天了。

基督徒啊!你是否也无知地喜欢那些东方风俗?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凑热闹,为中国拜偶像文化、巫术文化、神龙文化复兴“尽力”吗?我们将来需要向上帝交账。

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2:2-3】

但从前你们不认识神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它作奴仆呢?你们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4:8-11】

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启21:8】

耶和华,你离弃了你百姓雅各家,是因他们充满了东方的风俗,作观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样,并与外邦人击掌。他们的国满了金银,财宝也无穷,他们的地满了马匹,车辆也无数。他们的地满了偶像。他们跪拜自己手所造的,就是自己指头所作的。【赛2:6-8】

因为他们不遵行我的典章,竟厌弃我的律例,干犯我的安息日,眼目仰望他们父亲的偶像。我也任他们遵行不美的律例,谨守不能使人活着的恶规。【结20:24-25】

众民的风俗是虚空的。他们在树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树,匠人用手工造成偶像。他们用金银妆饰它,用钉子和锤子钉稳,使它不动摇。【耶10:3-4】

惟耶和华是真神,是活神,是永远的王。祂一发怒,大地震动。祂一恼恨,列国都担当不起。你们要对他们如此说,不是那创造天地的神,必从地上从天下被除灭。【耶10:10-11】

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免得我领你们去住的那地把你们吐出。我在你们面前所逐出的国民,你们不可随从他们的风俗,因为他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所以我厌恶他们。【利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