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

  景颇族的风俗习惯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僳僳、汉等民族杂居。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的饮食

  景颇族以米为主食,吃法有烂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吃法除煮、焖、炒或凉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他们将野菜洗净后精心炮制,加上豆豉。豆豉:一种豆子煮熟发酵后制成的食品。生姜、辣椒、盐,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碎。其味道鲜美独特,常用来待客。景颇族还喜饮水酒,喜嚼“沙枝”(用草烟、芦子、熟石灰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礼节之一。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比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的,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然后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酒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撇、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婚俗

  景颇族的传统婚恋别具特色。青年男女交往大方自由,他们将自由恋爱称为“千脱总”,意为串姑娘。通常采用唱山歌的方式,由相识相爱到结百年之好。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买卖,通过女方父母同意这一关时,需花费很多贵重的彩礼,因此,有时男方支付不了,就采用抢婚的方式,趁姑娘外出劳动时,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家,再托媒人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提亲交涉,在既成事实面前一般女方父母只好同意。

  另外还通行单方姑舅表婚,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了“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过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内婚,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和百姓通婚。

  景颇族的婚礼热烈而隆重。新娘在进新郎家之前要过草桥,表示新娘身上的邪气已被驱除。结婚这一天,新郎家要宴请宾客,并事先将新娘接到寨中亲戚家梳妆打扮,穿戴整齐,届时,由祭师选好时辰,带领新娘喜气洋洋地赶往新郎家,陪娘打着伞,手挽着新娘,迎亲队伍排成两行,敲锣打鼓,吹奏笛箫,翩翩起舞,热闹非凡。新娘先喝迎新酒,到新郎家后,要给长辈、亲朋敬烟酒,再由新郎弟弟牵着过草桥。祭师抓两只鸡,把鸡头一刀砍下,把鸡血滴在草桥上。新娘过完草桥后,新郎才出现,与新娘迎面对坐,互喂竹筒饭,共饮交杯酒。夫妻向父母、洞萨来敬酒。这时,参加婚礼的宾朋才可以入座欢宴。

  景颇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一夫一妻组成的小家庭。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庭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的可以赘婿上门。

  风俗

  景颇族是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景颇人喜欢上山采来阔叶,当作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用,否则会被当成仇人而遭怒视。到景颇家里做客时,不要在房内久站,应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辞而去,不能抢坐其位置或板凳。平对妇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表示哀悼。妇女就座忌讳跷二郎腿。严禁在房内吹口哨。在长辈面前忌讳开玩笑,做怪动作,乱动乱翻包头。忌讳拿统裙直盖熟睡的小孩。景颇族男子随身之物长刀和筒帕,平时不能在墙上翻挂着,在众火焰火之际,不能抽刀从火苗上拿过去做事或传递给他人。

  景颇族热情好客,凡是来的客人,主人会热情招待。景颇人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酒肉、饵块粑粑、鸡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如蜂蜜、草烟赠送主人,客人走时也往往是满载而归。

  尊主敬客,严守禁忌。景颇人通常和朋友一见如故,尊客为上宾,但是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客人要尊重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比如骑马入村过寨,必须下马徒步而行;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不得在屋内吹口哨;如果是在重患人家,不得说告辞的话等等。

  景颇族姑娘一般不戴包头,结婚后才戴上高包头。生儿育女后,要挑选一个吉日良辰,背着酒肉礼物回家。

  景颇族丧葬有许多本民族特点。家中有人过世,首先鸣枪,用枪声告诉大家,有人死去了。并派人通知亲戚朋友,但只准双人而不能单人前往。亲戚朋友听到噩耗就准备礼物前往参加丧葬。人死通行土葬,凶死的一律火化,埋骨灰于地下。

  喝酒礼节

  景颇族人喜欢喝水酒,酿酒的原料有大米、红米、苦荞、玉米等。其中尤喜用大米酿的甜米水酒。这种酒的酿法是将大米洗净,蒸熟、摊晾、拌酒药,用芭蕉叶裹好,放置几天,酒香溢出后,装罐,封口发酵。饮用时兑上凉水,就成了甜米水酒,其味发甜、香醇、度低、爽口、解渴。此外,景颇人还酿制味怪的酸水酒。景颇族喜欢用竹子制成的酒筒盛酒,讲究的以金竹制成,做工精细,滴酒不漏。

  水酒在景颇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祭祀、节日、结婚、生育、歌会、交友、建房等等,都少不得。景颇族的“新米节”,是在谷子成熟时举行的。这一天,不许杀猪宰鸡,人们只能下河去抓鱼,人们要用水酒进行祭祀,待客。景颇族人在外遇到熟人时,会主动从筒帕中拿出酒筒来请对方喝酒。客人到了景颇人家里,主人会拿出酒筒交给客人,以表示心也交给了你。客人千万不可接过筒来一饮而尽,务必留下一点“酒种”,表示酒永远也喝不完。如果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应请年长者先喝,而后轮流端杯。有些地区还流行“饮必成双”的习俗,即主人敬酒时,客人应喝两杯,不能喝酒的客人,也就端杯两次沾沾唇。景颇族的婚姻,有多种形式,但都要用酒。

  服饰

  景颇族的景颇、载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宽。老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喜裹白色头。外出时必挂“简阳”和长刀,以示威武和尊严。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针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带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锡。(www.lzys.cc)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

  景颇族妇女用毛线织成的统裙,是她们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统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织出的围裙,习惯上称统裙。统裙用羊毛线织成,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上面再用红、绿、黄、蓝、紫毛线组出精细的图案。图案有瓜果种子、草木花儿、飞禽脚印等三大类。由三块饼成的统裙,围在腰上的那面必须是黑毛线组的,不能倒过来围。由两块拼成的统裙,上下都有花纹,可以倒过来围,不讲究哪边在上。打开的统裙呈长方形,长五尺左右,宽三尺多。也可以技在身上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背娃娃时少不了用它做背兜。

  交通与建筑

  景颇族解放前居住深山,只有一些山路小道与外界沟通,交通很不方便,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个自然村落与乡级公路之间都有了机耕道相连接,形成了交通网络。芒市机场的开通,也大大缩短了景颇族地区与外界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景颇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20年来,新建公路644.45公里,其中320国道三级路面改为二级高等级公路131公里,潞西至盈江公路也正在修建之中。

  景颇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一家建房,全村相助。待新房落成,主人鸣枪报喜,全村人便涌向房主家,载歌载舞,向主人表示祝贺。

  建房习俗

  景颇族住房是竹木结构的茅屋,只有个别地方的少数山官、头人才有瓦房。房屋为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距地高约三尺,用以关家畜,上层住人,用竹壁隔成四五间到十数间不等。每间设一个火塘,火塘四周是家人歇息的地方。房屋每隔七八年重建一次,一家建屋,全寨相助,几天便可以建成。

  景颇族建造新屋,有一个古老的习惯。当某家要建房时,主人事先筹备一些木材、竹子和茅草等材料。动工之前,通知全寨和邻近的亲友都按时到房主家来帮忙。无论大人小孩,来帮忙群众都带上一点东西,或木料,或竹子,或茅草,或粮食、米酒等。新房建成后,当晚老人坐在新房内,说唱景颇族的历史,青年们则在新房外,或围着火堆,敲着错锣跳舞,或走到山林谈情说爱。

  景颇族的民族节日

  撤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某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人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沉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逝去。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而逝的最大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撤种节。

  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新米节的前一天,主人家就开始准备。他们背着插满鲜花的篮子,然后拣起一捆成熟的糯谷,背回家中,摆在鬼门旁边。然后,便向各家发出热情的邀约,请他们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头欢欢喜喜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来客。主宾互致问候完毕,就要准备新米节的饭食了。妇女和小姑娘炒谷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饭,上山采野菜。小伙们欢歌结伴,下河捉鱼。按景颇族的传统规矩,新米节这天不能杀鸡宰猪。宴饮开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祷仪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干鱼、干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愿,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祛灾除祸。如能如愿,将来一定杀牛供祭。

  在新米节的仪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长者讲述谷子的来源。据说在很久以前,景颇族种植谷子,但谷魂却上了天,地上的谷子长得不好,家狗见状日夜吠叫,终于把谷魂叫到了地上,从此,景颇族种植的谷子茁壮丰茂。

  因此,景颇族对狗另眼相看。新米节这天,要先给狗吃饭,其次才是牛,然后才给老人吃。新米节这天,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面和主要总结农事,讨论下种的适当时机。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艺,旱地播种的方法和时限,开荒的设计。轮种的学问等。新米节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促进农业技术交流的节日。

  采花节

  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

  能仙节

  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回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分页: 1 2 3